近日,九江银行新余分行凭借工作人员的敏锐洞察、多网点联动配合及警银快速响应,成功拦截一起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为客户守住“钱袋子”!新余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特对九江银行新钢支行提出表扬。
案件还原
不久前,客户接到自称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民警的电话,对方以其“出售个人信息涉嫌诈骗”为由,要求客户将银行卡里所有的钱取出转给对方“自证清白”。被误导的客户先是在多家银行取现9.8万元寄至对方,随后又接连到九江银行新余分行多个网点试图继续取现。 面对客户的取款需求,网点工作人员凭借丰富的反诈经验察觉出异常,多次耐心劝阻,在工作人员的坚持和上报、报警后,公安快速响应,最终成功拦截此次诈骗,为客户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
作案手法
此次案件中,骗子使用的冒充公检法诈骗是典型且高发的电信诈骗手段,此类诈骗的核心是“用权威制造恐惧,用套路隔绝理性”,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一
骗术套路拆解
1.身份伪装权威化:冒充“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民警”,通过伪造警官证、通缉令等虚假文件,利用公检法机关的权威性降低受害者质疑,让其产生“官方办案”的错觉。
2.话术制造恐慌:以“涉嫌出售个人信息、诈骗”等严重罪名相威胁,编造案情紧急、保密办案等理由,让受害者陷入恐惧和焦虑,失去理性判断能力。
3.指令层层递进:先通过恐吓打破心理防线,再要求自证清白,逐步引导受害者将资金取现、转账至所谓安全账户。
被骗心理分析
1. 恐惧心理主导:面对公检法的身份和犯罪指控,多数人会因害怕承担法律责任而产生强烈恐惧,本能地想通过配合调查证明清白,从而对骗子的指令言听计从。2.信息差被利用:普通群众对司法流程不熟悉,骗子利用这一信息差,编造“秘密办案”“不得告诉家人朋友”等规则,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使其孤立无援,更容易被操控。3.急功近利心理:案例中骗子暗示配合转账就能洗清嫌疑,受害者急于摆脱犯罪嫌疑,会忽略逻辑漏洞(如正规办案不会要求个人转账),甚至主动配合编造理由应对银行劝阻。4.信任转移:骗子通过前期严谨的话术和虚假证件,成功让受害者将对公检法的信任转移到自己身上,即便出现矛盾),受害者也会优先相信骗子的解释而非银行提醒。
九江银行新余分行将持续深化“警银联动”机制,一方面强化员工反诈能力、迭代智能风控系统,精准识别诈骗风险,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全民反诈宣传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扩大反诈覆盖面,不断织密反诈防护网,全力守护百姓“钱袋子”,为筑牢社会反诈防线贡献九银力量。
(供稿单位:新余市银行业协会)